收音机的主要性能指标有频率范围、灵敏度、选择性、整机频率特性、整机谐波失真、输出功率、假象抑制和中频抑制、调幅抑制等。
还有自动增益控制、音调控制、频率稳定性、假响应抑制和电源消耗等。
频率范围是指收音机所能接收到的电台广播信号的频率范围,
我国调幅广播的频率范围规定为:中波526.6-1606.5kHz;短波2.3-26.1MHz,并可在此范围内分成若干个波段,如短波Ⅰ、短波Ⅱ等。
中频频率是超外差式收音机的一项特有指标,
我国规定调幅收音中频频率为465kHz,并允许最大有±5kHz的偏差,偏差超标会引起灵敏度下降、选择性变差和自激等现象。
灵敏度指收音机接收微弱电台信号的能力。
在输出信噪比为26dB时,当收音机输出端输出为标准功率时,输入端必须输入的最小信号电平值,称为噪限灵敏度。
同等条件下,灵敏度越高,表示接收微弱信号的能力越强,收到的电台数也越多。
灵敏度的表示方式有两种:对使用磁性天线的收音机,用输入的电场强度表示,单位是mV/m(毫伏/米);对使用拉杆天线的收音机,用天线需要输入的高频信号电压值表示,单位是微伏。
选择性是衡量收音机选台能力的一项指标,它反映收音机众多不同频率的电台中选出要收听信号的能力。
选择性好的收音机能从两个频率十分接近的电台中,选出其中一个而抑制另一个,若能同时听到这两个电台的信号,则为夹音,又称串音,表明选择性较差。
选择性的好坏常用分贝数的大小来表示。分贝数越大,表明选择性越好。我国标准规定A类机应不小于30dB,B类机不小于16dB,C类机要在10dB以上。
整机频率响应特性简称频响,它是指收音机对整个音频范围的各种不同音频频率的增益特性,频响范围越宽,收音机音质越好,一般调幅收音机的频响范围不应窄于300-3000Hz。
整机谐波失真又称为整机非线性失真,在信号处理过程中,由于使用了非线性元件,使输出端除了原有的音频电压成分外,还出现了高次谐波电压分量,从而导致原有的音频电压发生失真,称这种失真为电压谐波失真。
谐波失真对音质影响很大,失真较大时,声音听上去就会有闷塞、嘶哑和很不自然的感觉,严重失真时,将完全失去原来讲话或乐曲的音调,甚至无法收听,我国标准规定A类机整机谐波失真应小于7%,B类机应小于10%,C类机不大于15%。
输出功率是指收音机输出的音频信号强度,通常以毫瓦和瓦为单位,
输出功率分为最大输出功率、最大不失真输出功率和额定输出功率三种。
最大输出功率是指在不考虑失真的情况下,能输出的最大功率。
最大不失真输出功率又称最大有用功率,是指在非性谐波失真小于10%(即规定的失真度)时的输出功率。
额定输出功率又称标称功率,是指最低限度应该达到的不失真输出功率,即保证一不定期的失真度范围内时的输出功率。
假象抑制又称为镜像抑制,是指收音机抑制假象干扰的能力。
对超外差式收音机,在正常接收情况下,本机振荡频率总比要接收的电台信号频率高出一个中频频率(调幅465kHz)。这样经差频就能得到一个465kHz的中频信号,但当外来中频信号比本机振荡频率高出一个中频频率时,经差频同样能得一个465kHz的中频信号,当两个中频同时出现时,就会互相干扰,引起啸叫或发生混台现象,通常把由假象频率引起的干扰称为假象干扰。
中频抑制是指超外差式收音机对直接混频进变频级、中放级的中频干扰信号的抑制能力。
变频级对中频干扰的抑制能力在中波低频端最差,所以衡量这一指标的好坏,通常是将收音机调谐在中波低频端(553kHz)进行测量。
对假象抑制和中频抑制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提高输入回路的选择性来实现
大家谈谈现在收音机设计的经验啊,现在车载整机太复杂了啊.DVD+GPS又是数字屏,收音指标想做好可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