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在计算机视频技术方面更是突飞猛进。如今视频的业界标准已经到了DVD时代。主流的DVD光驱的价格已经降到400元人民币以内。DVD播放机的价格最便宜的已经降到了700元。但是这些都是近期发生的事情,目前仍有一大群only CD-ROM群体,他们不愿意再投资去买DVD光驱,有的甚至由于机器无法再扩充而不能购买DVD光驱。这便促使另一个的解决方案的萌发。
除此之外,互联网宽带的普及,Adsl宽带入户,P2P软件的泛滥,使得650MB的大文件轻松的实现异地传输。还有正版DVD大片的价格居高不下,也是正版DVD普及化的一大障碍。基于以上因素的存在,有一种新的视频压缩技术出现,那就是DivX,即"压缩电影"。压缩电影的技术有很多种,但是DivX最为普及,它广泛流传于互联网与盗版盘。
随着时间的推移DivX再推出刚刚推出不久,就不断推陈出新,从DivX3.11到DivX4,目前最新版本为DivX5.02。本来版本越高,技术也就越高、播放的质量应该更好、更清晰。但是事实告诉我们随着版本的提升,压缩后的播放效果提升不明显,压缩所用的时间越来越长,压缩后的体积没有太大的进步,甚至有的使用DivX5.02压缩以后会出现跳帧的问题。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视频压缩技术已经达到顶峰不能够再穿越了么?
目前又出现一种新的压缩技术名为XviD,在视频业界初见端倪,就目前来看它的压缩时间就是一大卖点,它可以在保持DivX5的画质的基础上,大大提高压缩时间。
光从名字上看就可以看出Xvid与Divx,他们之间肯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家一定想知道。下面就为大家谈谈关于XviD的故事。
Long long ago…
故事的经过是这样的。
早在1998年微软开发了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在PC上使用的MPEG-4(注)编码器,它包括MS MPEG4V1、MS MPEG4V2、MS MPEG4V3的系列编码内核。其中的V1和V2用来制作AVI文件,一直到现在它都是作为Windows的默认组件。不过V1和V2的编码质量不是很好,一直到MS MPEG4V3才开始有好转,画质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是不知微软出何居心,却将这个MS MPEG4V3 的视频编码内核封闭在仅仅应用于Windows Media流媒体技术上,也 就是说,我们经常看到的ASF流媒体文件中。ASF文件虽然有一些优势,但是由于过分的封闭,不能被编辑,未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便惹怒了不怕天不怕地的视频黑客和置于钻研视频编码的高手。后来,这些小组不仅破解了微软的视频编码,而且经过他们的修改,一种新的视频编码诞生了。那就是广为流传的Mpeg4编码器──DivX3.11。
随后一发不可收拾,DivX被传得红得发紫,很快就成了业界的标准。但是问题同样很快的出现了,DivX的基础技术是非法盗用微软的,只能在地下里流传,却上不了台面,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无法进行广泛的发展,即产品化,更无法生产硬件播放机。
"生产力要改变生产关系"
在这种情况的迫使下,一些视频编码的高级程序员(包括原DivX 的开发者)组建了一家公司,名为DivXNetworks Inc。这家公司发起一个完全开放源码的项目,名为"ProjectMayo",目标是开发一套全新的、开放源码的MPEG4编码软件。由于它完全符合ISO MPEG4标准,又是完全开放源代码(就象linux操作系统),OpenDivX CODEC吸引了很多软件、视频高手参与。人力、物力大大投入,OpenDivX编码器和解码器原型很快便公布于众,之后又开发出具有更高性能的编码器Encore 2等等。这DivX的辉煌时期。
虽然主要编码工作是DXN的人在做,但许多的技术难关的突破完全得力于来自开放源码社会的帮助。
DivX的优势被人们所接受,高品质的DVD电影的容量一般为5GB,但经过DivX编码后的大小只有650MB,仅仅为原DVD容量的八分之一,图像品质却与DVD相当。它可以通过互联网相互传输,还可以报存在一张CD光盘(650MB)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