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发烧友认为音响仅仅是重现声音的载体,发烧的美感来自原本声音所表达的内涵,所以艺术的是声音,并非音响。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基于对Hi-Fi理想的狭义认识。因为,它不能,也必须不改变声音原有的任何性质。这对于必须实现真实声音的要求而言,这样理解发烧也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高级的剧院、音乐厅是不依赖音响来放大声音的,即使有音响,也要在保证对原声音不造成明显影响的条件下使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今天的音乐表现已更多地依靠音响来实现了,如果流行音乐和通俗歌手没有音响来创造效果,烘托气氛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电子音乐;对于音乐爱好者群体来说,利用音响来适应自己的欣赏趣味也是很普遍的。据国内一项调查,结果有27%的人认为音响的音乐更美,有28%的人则认为在音乐厅听音乐才美,其他人或认为差不多、或说不知道;而发烧友们,虽然仍然在坚持"真"的观点,但更多的人并不反对有音染的"美",在欧美有的发烧友甚至是用音响创造自己的"美"。可见真正将Hi-Fi作为审美标准来坚持的人已少之又少了。
音响是声音的载体,但它是能够改变声音效果的,即使是被公认为Hi-Fi极品的产品也是一样的不"真"。那么什么才是"真"的呢?就音乐创作到发烧欣赏的过程中,应当说只有乐谱才是音乐有形存在的本原,它才是唯一的真实。音乐声的产生只是演奏产生的结果,它包含了指挥与乐队共同的艺术再创造以及乐器和配器所能产生的各种声音效果,如若要Hi-Fi,那么就应当只有一种声音。而我们从音响听到的声音,又是经过录音、音响重放、环境干涉得到的结果,它也是被"加工"了的音乐声,又为何不可以是对原音乐的艺术再创造呢,不是许多发烧友都有自己的听音偏好吗(这里不是指对某些音乐类型的喜好)?所以,Hi-Fi只应作为音响制造的标准,把它作为声音欣赏的标准反而是有害的!因为,音响没有Hi-Fi作为保证,就会失去对音乐表现的基准,这与没有好的乐器就不能正确实现乐谱音准的道理是一样的。相反,对声音的欣赏,则是在听到正确的声音的基础上,也要满足个人对这些声音效果体现的喜好和多方面的乐趣。
尽管在发烧中音响、乐器、乐队、录音的作用各不相同,但作为载体的性质却是一样的。一切艺术都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载体,发烧就是利用音响作为载体形式而实现声音欣赏的。每一套以不同方式、不同产品、不同环境组合在一起的音响对其重现的声音都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就和一件件的艺术品一样,但在人们固有的观念中音响只是一种器用而已,所以谈不上是艺术。其实有许多我们现在称为艺术的东西,原先也是以实现功利为目的的器用,陶瓷艺术品、教堂庙宇、佛像、典籍、圣歌和祭祀音乐…无不是这样。而器用又是怎样才转变为艺术的呢?这主要就要看它有没有超越其功利,能够引起审美趣味的东西了。就音响而论,且不说在录音中,DJ必须要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音响器材声音还原的特点对原声音进行艺术处理,就是放大器制造中的声音调校也需要有丰富的审美体验和对组成元件音效的了解。在70年代以前,使用放大器只是为了得到适当响度的正确的声音,厂商和DIY们在放大器设计制造中主要还是从减少失真来考虑问题的,对放大器的音效影响并不太在意。其后,随着Hi-Fi音响在家庭中的普及,大家才逐步认识了怎样用音响器材获得所需美感的方法和体现审美趣味的方法,对电路结构、有源器件、无源器件、线材产生的声音效果进行了大量探讨,使今天的人们更加追求于用音响进行对声音的欣赏体验,而决非仅仅是为了Hi-Fi。于是使音响产生了对其功利的超越,转向了对审美趣味的体现。
如果我们这里假定发烧是一门艺术,那么我们下面再对发烧艺术的形式、形象、意味如何形成,是什么作用做一番讨论。
任何艺术形式的形成都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发烧也是从最初只是为了实现放大还原声音的功能发展到如今对声音效果的控制,而为发烧走向艺术提供了表现形式的。尽管现在人们还不能通过设计和参数控制来预知音响器材对声音的全面影响,根据目的来制造出音响器材,但我们毕竟已经基本掌握了许多元件、电路、器材对声音效果的影响,还有许多发烧友仍然坚持不懈地在对每一种元件及其参数的作用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加深对电路结构的认识从而改进电路和其制作工艺,探讨音箱的形状、扬声器材质对声音重发的影响,利用数字技术提高信号的保真度,应用器材配搭实验实现声音欣赏等,知道如何控制器材,使声音的表现变得冷、暖、厚、薄、快、慢等,满足自己对声音欣赏的趋向,这就为发烧艺术的形式发展建立了广泛现实的基础。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发烧作为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体正是在这一点上结合起来的。
在大量实践中,发烧友们通过对音响器材的使用,逐步形成了对声音各种效果变化的领悟、想象、理解、感受和感情,使发烧中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在感性中得到统一,产生出了审美的愉快和心理结构,并使声音效果的表现突出在对声音领悟的感知之中。另外,具体的音响器材使用带来的效果也会影响人们对声音的感知,电子管的黯淡微光总是与温暖的音色形成联想,号角音箱本身就让人感到有气势和声音的力量,老式的器材往往有种古典的意味……从心理上影响人们对欣赏其声音效果的评价。应用什么器材,表现什么声音,对我们感知声音效果也是很有讲究的,许多人都认为听古典音乐用有"英国音"的器材更好,有"美国音"的器材长于流行音乐、爵士乐的表现,室内乐则更符合"德国音"那种冷静凝重的特点……随着现代音乐发展和与影视艺术的结合,表现声场流动的作品已屡见不鲜,而这已非2 CH的两路立体声系统所能表现,于是产生了THX、DTS、AC-3等多声道的系统,创造了更新的声音效果感知形式。发烧感知形式的发现、创新是非常困难的,要突破固有的感知形式,引起新的审美,就必须把声音审美发展的时代要求与器材制造结合起来,以一时、一事所得的独自心得,是难以成功的。当然熟悉传统欣赏形式的人也会提出种种理由、列举种种缺点反对新出现的艺术感知,然而艺术形式的发展永远都将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进步,因为它在历史积淀的基础上,正通过人们对声音审美的认识向更宽广的感知世界延伸着;向现实世界的社会性、时代性延伸着。
作为感知形式,除了具体的外,也可以是抽象的,如把声音分类为稳定的-运动的、清晰的-模糊的、理智的-感受的、古典的-浪漫的……就是抽象化、符号化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又会通过审美对声音表现的感知产生整体的影响。由于抽象的过程来自对大量具体声音的感知,一旦形成就很难从意识中被抹掉,所以它是一种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不仅存在于个人头脑中,也会产生社会影响,例如把Hi-Fi作为声音欣赏的标准,就是这种抽象感知形式的结果,是一种以零变化为符号的理想的感知,并非是发烧友们无视于时代、社会发展已经带来了新的对声音感知形式,故意要采取保守的态度。因为每个人的实践过程不同,其抽象感知也不尽相同,往往大家在探讨声音赏析的时候,虽然采用的符号是相同的,却理解不同,最后才发现并没有说到一起去。由此可见,抽象感知形式虽然来自具体感知形式,但它的存在方式却与具体的感知不同,它主要影响的是更深的意识层,所产生的审美影响比具体感知更为深刻,在审美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形象是艺术对其题材、主题、内容等的具象体现,与人的情感有着紧密联系,在欣赏中表现为对艺术情节所呈现的人的本能、冲动、希望、要求、期待、恐惧等的认同和从艺术幻象中的自我实现,从而打动人、感染人、启发人、激励人、陶冶人。由此可见,发烧中这样的形象是依赖于具体的声音,如音乐来实现的,音响器材并没有这些特质。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发烧友要否定发烧是艺术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如果我们将音响器材对声音效果的改变与具体声音的表现联系起来考虑,就会不得不承认这时我们听到的声音形象已经被改变了,形成了新的艺术形象。而且声音效果改变后,所产生的一些特殊效果,其带来的情感影响也是很不相同的。对不同的音乐,要用不同的音响器材来表现,才能相得益彰,早已是发烧友们的共识,否则将摇滚乐配上阴柔的器材就会没了激情,交响乐用"亮而薄"的机子就会索然无味,中国古曲如果声音太厚可能就要有损于意境……总之,音响器材虽然本身并不创造形象,却在影响着形象的产生,所以不应孤立地看待发烧艺术的形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