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red]DVD 入门到精通[/color]
本文由“白衣胜雪”创作,版权自然一概有白衣大侠所有。
这文超强,我看得头昏脑胀,昏天暗地,五体投地……都不
知说啥了,都说好东西要分享,但是头昏脑胀嘛还是就表分享了,
因此就制作了这个文档,希望本文档可以使得各位看官不必像我
那样地头昏脑胀,昏天暗地。当然,有了文档,也方便保存。
编辑期间,由着自己的阅读习惯,胡乱加了一些符号,抹了
一些颜色,并无其他的意思,只是方便自己阅读,“白衣胜雪”
大大表说偶不敬哦^_^
第一章 缘起
那片直径 120mm 的小小的塑料片,闪耀着一种迷幻般的光泽。一束绚丽的
激光照射在这小小的塑料圆片上,成千上万比特的数据流沿着一根细细的光纤
从DVD 影机输送到AV 功率放大器,在那里,经过杜比逻辑解码器无声而神奇
的工作,无边无际的光影弥漫开来,在客厅幽暗的灯光下,我们的灵魂仿佛在
片刻间从世俗生活中抽离,进入一个由声画构成的幻想国度……无数个夜晚,
我们就在灯光明灭之间,一次次地穿梭于真实与梦幻之间,流泪和欢笑,偷窥
和遗忘。
这就是我们个人意义上的 DVD!
当然,技术意义上的DVD 远远没有这么浪漫和简单。尽管对我们这些终端
消费者来说,并不需要、也不可能学会制造一片DVD,但了解一点关于DVD
技术的基本知识,却有助于我们选择、购买、收藏和欣赏以DVD 为载体的影音
文化和艺术。所以,我们从DVD 的常识说起吧!
第一节 DVD 前传
20 世纪70 年代末,磁记录技术(比如录音带,录像带)已经熟透,激光存
贮(简称光贮)技术开始被研究,结果这个挑子被荷兰著名的PHILIPS(飞利
浦)公司摘得,他们推出了LD(Laser Disk)激光视盘,当时它仍然是模拟信
号的产品,而且体积庞大,外形笨重,但400 线的画质使录像带望尘莫及。从
LD 那张一尺见方的激光盘到我们今天手中的小小的DVD,当然还有很长的道
路要走,但是,一个可以凭借光贮技术来建立个人电影博物馆的时代,已经由
此拉开了帷幕。SONY 敏感地意识到了PHILIPS 在光贮领域的过人之处,于是
二者开始密谋合作。1982 年,在LD 的基础上,SONY 不失时机地与PHILIPS
确立了CD 唱片的标准,就是现在的CD 音乐盘,这个小小的光盘显然比LD 要
成功得多,这个标准一直到现在还在被广泛使用。
SONY 与PHILIPS 成为业界的两大巨头,牢牢控制住了消费类电子娱乐市
场,世界上每台CD 唱机或与之兼容的机器都要给这两大巨头上供(专利费),
按照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原则,事实上,山楂树的朋友们家里的每台CD 机、DVD
机、每张正版的CD 盘、DVD 盘,其价格中都已包含了几百项专利费,其总额
约占您花费的约20%!
索尼与菲利浦也被称为了索飞联盟,强大得令同行只能望其项背。虽然LD
只是昙花一现,但正是它系紧了二者的联盟,也算不辱使命。继而不久,电脑
1
DVD 入门到精通
业使用的CD-ROM 标准也被他们括入囊中,从此财源滚滚而来。同样,按照羊
毛出在羊身上的原则,事实上,山楂树的朋友们家里的每台电脑的光驱、每张
正版软件或正版游戏的光盘,其价格中也包含了无数项飞利浦和索尼的专利费!
商场上有句名言: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服务,一流企业卖标准。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标准制定者。可是先机已失的其它几大公司也不是省油
的灯,看着CD 光盘先机已失,松下、东芝、日立、先锋、NEC 等,都暗暗卯
足了劲,要与索飞联盟一争长短。此时,有识之士都已明白,磁贮之争或许走
到了尽头,光贮才是未来必争之路。CD 这趟车算是赶不上了,于是大家齐刷刷
地把目光投在了下一代产品上,DVD 即将横空出世了!
1994 年底,SONY 与老伙伴PHILIPS 率先推出了大容量的下一代光贮产品
MMCD(Multi Media CD),其容量已经达到数G,并与PHILIPS 欲立其为数
字影音的新标准。一直以来,技术与材料的科技革新,一直主导着媒体的发展。
你可以不会摄影,但如果你发明了照像机,那么摄影的天下就是你的,你可以
不会编新闻,但如果你发明了电视机,那么整个电视网络都是你的。SONY 在
CD 唱盘、CD-ROM 领域让唱片公司与电脑公司的臣服,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但这一次,两大光贮巨人的联手,依然受到了强劲的挑战,技术革新媒体的定
律这一次被颠覆。
这就要从“八大影业”说起了。
第二节 谁是幕后真正的“黑手”
美国的好莱坞,是全球影业的霸主,其中有几家历史悠久而庞大的公司主
宰着全世界70%以上的电影市场,俗称它们为八大影业公司,简称八大影业。
八大影业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佼佼者,基本代表着当时实力最强、影响力最
大、优秀作品最多的电影公司。
老牌的八大影业,前七名是如雷灌耳的:时代华纳(Time warner),米高
梅(MGM),20 世纪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迪斯尼(Disney),环球
(Universal),哥伦比亚(Columbia),派拉蒙(Paramount)。第八位一直有争
议,比如曾出品过《公民凯恩》的RKO,现在已经难见踪影,还有新生代如新
线(New Line)、米拉麦克斯(MiraMax),梦工厂(Dream Works)等,可惜
它们都有七大影业的背景,不是它们的子公司便是他们的衍生物,最具实力争
夺第八位的是博伟(Buena Vista),也有译成“远景”的。它的资本运作相当出
色,控股很多电影公司,如果你是个电影迷但对博伟这个名字不熟悉的话,提
起试金石(Touch Stone)和米拉麦克斯(MiraMax)的名号应该有所耳闻,还
有一个与好莱坞同名的公司Hollywood,甚至是DISNEY 也有大量博伟的股份。
当然作为一个真正的影业霸主,博伟比起前七家来还差些。所以也有人将八大
影业称为七大影业。天下文章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余下的天下文人共分之。
2
DVD 入门到精通
这第八个名额也可以由其它电影公司共分之,称为八大影业也不为过。
八大影业到底有多大势力,实在难以估计。不能简单地从AOL 当年的1900
亿美元并购华纳来估算。我们看这样一个数字,2003 年的统计,好莱坞在当年
新产大片的平均制作费用每部是八千万美元。这是个极其可怕的数字,一部一
两小时的电影足以顶上一个比较成功的中型以上企业的投资。相比之下,电影
之乡欧洲,还有数量之王印度和香港,再加上日韩这些东南亚盛产电影的国家,
全世界电影绑在一起也无法与好莱坞抗衡。电影界有一部权威的“列奥纳德·马
尔丁(Leonard Maltin)电影指南”,收录了20000 部电影的简单目录,其中有
18900 部是好莱坞的作品,而其版权完全被七大影业瓜分占据。所以日资流进美
国时,最大的突破口便在影业上,SONY 与松下都曾斥天文数字的巨资对哥伦
比亚和环球下手收购,但是好莱坞水深莫测,两大巨头都先后吃尽了苦头。
这些影业巨头最可怕的财富,不是片厂等不动产,而是电影版权和拷贝,
俗称片库。也许某部电影不是该公司制作的,但他会在合适的时候购买过来,
或者是趁对手不如意时落井下石抵债过来的。每换一次版权,便会在电影的片
头打上自己的烙印,就好象我国古代的字画收藏一样,每换一位藏主都会盖上
一方藏印,弄得收藏品跟花瓜似的。在好莱坞的过气电影片头中便会出现有趣
的现象,一个接一个的不同版权公司的标志片断和版权声明。好莱坞是个玩弄
电影工业的地方,一部电影不是只有在档期的票房才体现它的价值,其周边产
品还有很多,玩具、形象标志、唱片、电子游戏,2003 年的统计,票房收入只
占成功电影的14%。在这其中,有一项非常诱人的收入使八大影业流连往返,
那便是每一项新的视频技术诞生后,它们便会将许多老电影从片库箱底翻出来,
重新用新技术制作翻新,然后卖个好价钱。录像带、LD、VCD 时代皆是如此,
有时候他们还会重复翻新老电影,几部弄个合集,甚至加点花絮,美其名曰特
别版。这一点是电影无可比拟优势,你不会去看60 年代的电视节目,不会去听
40 年代的歌曲,但你一定有兴趣看看30 年代的电影。从技术厂家的角度来看,
新技术最好永远能替他们赚钱下去,直到他们认为有必要再开发下一代技术(比
如竞争对手的危胁)。但这与八大影业的利益是冲突的,他们会有等不及的时候,
也只有他们会主动对新技术实行催生。
好了,书归正传。现在,八大影业要用他们在这个地球上对电影工业和娱
乐消费业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来催生DVD 这个数字时代的新宠儿了。
第三节 “意外怀孕”:VCD
激光存贮技术在音乐市场的成功,使得八大影业希望将其电影数字化保存。
他们交给了当时光盘存贮的盟主SONY 与PHILIPS 一项任务,要在光盘上存放
两小时左右的电影节目,以供家庭电视播放。这当然需要很好的压缩算法,于
是两大厂商将目光锁定在动态影像压缩算法标准组织MPEG 身上。MPEG 是
Motion Picture Expert Group 的缩写,意为动态图像输出组织。MPEG 当时制
3
DVD 入门到精通
定了两套标准,MPEG1 和MPEG2。
MPEG1 的解析度是320×240(N 制),是标准的4:3 电视规格,一小时的
节目可以压缩到600M 左右;MPEG2 的解析度是720×480(N 制),支持16:
9 的电视规格,一小时的节目需要占用3000M 以上的容量。当时的民用光盘容
量只有600M 左右,索尼摸了摸口袋,只翻出这一枚硬币,受技术所限,只得选
择了MPEG1 作为压缩标准,这就是VCD(Video CD)的诞生。很显然,MPEG2
对于MPEG1 并不是什么新技术,它们是几乎同时制定的。虽然MPEG2 在参数
上出色的不是一个量级,但用户不可能接受一部电影占用七张光盘的体积,使
用MPEG1 的VCD 便成为了折衷方案。
VCD 采用了双张普通CD 盘来制作,这样可以存放两小时以内的电影,这
一思路是延续了PHILIPS 在推行LD 时的做法,DiskA & DiskB。SONY 拉拢了
包括先锋在内的几家大厂商一起来组建VCD 联盟以推广VCD。因为它的解析
度太低,只有电视扫描线的一半,比最传统的VHS 录像带还略有不及,八大影
业对这份答卷显得有些失望,反应冷淡。VCD 联盟只得以日本为中心在亚洲推
行这项技术,没想到竟然获得了成功。于是形成了亚洲国家VCD 风行,而在消
费者十分幼稚的中国,VCD 取得了全世界音像界不可理喻的成功——它取代了
录像带!而对影音标准要求更高的欧美消费者却依然固我,以消费录像带为主。
八大影业对 VCD 不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VCD 标准在防盗版技术上几乎
无任何障碍可言,只要有合适的设备,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地复制。这一点是令
八大影业最不满意的地方,VCD 片源便得不到他们强有力的支持,只拿一些老
旧影片出来充数。于是大量的从录像带上翻制的和从电影院中偷拍的盗版VCD
面市,市场一片混乱。索飞联盟只得将VCD 技术暂时用于电脑上解压观看,没
想到被中国人搅了局。中国安徽的万燕推出了用于电视上直接观看的VCD 机,
类似于录像单放机。这一举动引发了VCD 机的大战,中国各个厂家纷纷仿效。
造成的结果是,技术的提倡者SONY 与内容的创造者八大影业,都没有在VCD
一战中受益。而VCD 机生产商与碟片盗版商竟然成了受益者。当然还有两位隐
藏更深的受益者,一个是电视业,一个是PHILIPS。VCD 本是为电影业发布的
标准,为摆脱电视业赖以生存的录像带而进行数字化革新,结果竟然最终被电
视业所采纳。拿我国来说,大量的电视剧和电视节目都在以VCD 形式被二次发
行。而所有的VCD 机中,几乎都要用到PHILIPS 的解码芯片。这样的输赢局
面,实在令人意外。好在DVD 后来如日中天,VCD 作为市场过渡产品不再被
苛刻地对待,反而得到了与DVD 同步发行的优待,可惜此时的VCD 已气息奄
奄,为时晚矣,这是后话。
第四节 DVD——让你拥有自己的电影院
当时不但八大影业打算放弃 VCD,连索飞联盟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始研发
下一代的光贮产品。VCD 这个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产物,在我国曾如此兴盛过
4
DVD 入门到精通
一阵,以至于VCD 机生产商居然成了央视广告的标王,真是出乎意料。在VCD
时代收藏了N 多录像带版或者枪版级电影的爱好者,算是技术时差的牺牲品。
白衣收藏过2000 多部VCD,每部一般是两张盘,平均每部约13 元,投资也相
当大了。到了DVD 时代,白衣真是欲哭无泪!只留了几张心爱的盘,其余的
全部送人和丢弃在过去,一项新的技术诞生后,至少要十年到二十年左右去更新和淘汰它,
因为商家还没有赚取足够的钱。前文提到,碍于当时的技术,MPEG1 是无奈的
选择。但这一次索飞联盟与八大影业的不欢而散,为下一代产品的降生加快了
速度。VCD 上市不到一年,DVD 就已在欧洲露面。因为VCD 兼容旧式光盘系
统,价格相对低廉,所以仍然存活了几年。如今几乎完全退缩在电视领域了,
谁还在拿VCD 看电影的话,白衣也只能对他深表同情了。
1994 年底SONY 发布了MMCD 后,东芝在1995 年初发布了SD,这都是
下一代的光贮产品,MMCD 的容量可以到3.7G,而SD 达到了5G。对这一技
术感兴趣的,除了八大影业外还有计算机业的巨头,比如IBM,Microsoft 等。
对这两种标准,他们只想支持一种。SONY 更倾向于计算机业,因为他们在
CD-ROM 的合作中非常成功,于是SONY 承诺MMCD 肯定会用来支持大容量
数据写入与刻录,而这正是八大影业头疼的问题,这便使得东芝看到了希望。
想要游说八大影业支持自己,比起索飞联盟来东芝自认份量不够,于是他找到
了消费电子的另一巨头松下。最终,东芝说服了松下在光贮产品上与之联合。
其实松下也早已不满在CD 时代SONY 的耀武扬威了,于是新的东松联盟成立,
这样说服八大影业就容易得多了,更何况东松联盟开出了一个让好莱坞无法拒
绝的条件,承诺它的技术只用作电影内容的播放,不向用户提供可以写入与刻
录的设备。这个条件简直是一针兴奋剂,于是以华纳为首的影业公司,开始网
罗各大娱乐公司加盟到这个新的视频阵线中,其中包括米高梅(MGM)和百代
唱片(EMI)等,而以东芝为首的技术厂家,其阵营也不断扩大,先锋等大厂家
都相继加盟。最终,八大影业同意了东芝与华纳推行的新一代光贮计划,取名
为Digital Video Disk——DVD 瓜熟蒂落了。
对于索飞联盟来说雪上加霜的是,当时的计算机业发展还不够快,民用电
脑硬盘也只有几个G 的容量,软件业没有体积太可怕的东西需要DVD 如此大容
量的光盘系统,除了用来备份数据不知道要做什么用,所以他们依然青睐着
CD-ROM。看到大势已去,SONY 痛定思痛,于是收起架式,假意奉迎,与东
芝和解认怂。最终DVD 被统一成为4.7G 的标准容量。大部分标准还是采用了
东芝的技术,只在一些边角技术上象征性地安慰了SONY 一下。这为后来SONY
的报复埋下了伏笔。
鉴于这样特殊的经历,为防各加盟厂商心怀鬼胎,东芝提仪成立了 DVD
Forum,也就是现在的DVD 论坛组织。加盟厂商多达220 余家,唯DVD 论坛
马首是瞻,东芝自任主席,成立了11 个庞大的分支机构,并得到八大影业的支
持,使得DVD 在国际家用影视领域一统江湖,东芝终于实现了武林盟主的梦想。
SONY 向来在尴尬之后,兼容产品做得也很欢。它依靠自己的经验和技术,生
产解码芯片板,为DVD 机提供核心动力。继而中国人也不甘落伍,成为世界上
5
DVD 入门到精通
最大的DVD PLAYER 生产国,可惜卖产品的终究拼不过卖标准的,每生产一台
DVD 机,厂家需要向DVD 论坛支付总计12 美元的各种专利费,而DVD 机的
平均售价还不到100 美元,其中核心成本便是SONY 的主板。
自此,以MPEG2 为压缩标准的DVD 诞生了。它是为电影而诞生的,也是
电影爱好者的福音。这个原本单纯的目的,到后来产品多元化后,又上演了一
些恩恩怨怨。我们现在先关心眼前的现实,这个被八大影业力捧,被DVD 论坛
的认可的统一DVD-Video 标志铺天盖地而来,真正的家庭影院时代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