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论坛
  • 4093阅读
  • 0回复

接上关于电源之三 [复制链接]

楼层直达
发帖
11
精华
0
金币
47
威望
2
贡献
0
好评
0
注册
2008-09-21
楼主    lihaiayng 发表于: 2008-09-21 11:22:04 
3、电源转换器的种类(TYPES OF POWER CONVERTERS)
3.0各类转换器定义与原理(DEFINITIONS AND DIMENSIONING)
虽然有很多作者与研究人员创造研究出很多种类的转换器电路,但是追根究底还是可归纳出三种最基本的电路出来,第一种称为“返驰式(flyback)”或者称为“buck-boost”型式,第二种称为“顺向式(forward)”或者称为“buck”型式,第三种称为“推挽式(push-pull)”或是称为“buck-derived”型式,在图3-1中,就是返驰式转换器的基本电路模型,其操作原理说明如下。


在图3-1 (a)中,当电路中的开关S关闭时,电流就会流经电感器L,并将能量储存于其中,由于电压极性的关系,二极体D是在逆向偏压状态,此时负载电阻RL上就没有电压输出,当开关S打开时,如图图3-1(b)所示,此时由于磁场的消失,电感器L呈逆向极性,二极体D为顺向偏压,环路中则有IC感应电流产生,因此负载RL上的输出电压其极性正好与输入电压相反,由于开关ON/OFF的作用,使得电感器的电流交替地在输入与输出间,连续不断的改变其方向,不过这二者电流都是属于脉动电流形式,所以在buck-boost转换器电路中,当开关是在导通周期时,能量是储存于电感器里,反之,当开关是在打开(OFF)周期时,能量会转移至负载上。
在图3-2为顺向转换器基本电路型式,其操作原理说明如下,当开关S关闭时,电流就会顺向地流经电感器L,此时在负载上就会有带极性的输出电压产生,如图3-2(a)所示,由于输入电压极性的关系,二极体D此时是在逆向偏压状态。如图3-2(b)所示,当开关S打开时,电感器L会改变磁场,二极体D则为顺向偏压状态,因此在电容器C中就会有电流流过,因此在负载RL上输出电压的极性仍是相同的,一般我们称此二极体D为“自由转轮(free-wheeling)”或“飞轮(flywheel)”二极体。
由于此种转换动作,使得输出电源是一种连续形式而非脉动电流形式,相对的由于开关S在ON/OFF之间改变,所以输入电流则为不连续形式,也就是所谓的脉动电流形式。

最后在图3-3中则为推挽式转换器的基本电路型式,其实它是由二个顺向转换器的电路所组成,操作于互相推挽的动作状态,开关S1与S2互相在ON/OFF状态间互相交换,此种电路一般也称之为buck-derived。
3.1隔离返驰式转换器(THE ISOLATED FLYBACK CONVERTER)
在图3-1中的返驰式转换器,其输入与输出间,并没有安全的隔离装置,一般在转换式电源供给器里常用的隔离组件是变压器(transformer)。更正确的来说,虽然在电路图中出现是变压器形式,但是其动作状态却是扼流圈(choke)形式,因此我们亦可直呼为变压器-扼流圈(transformer-choke)。
在图3-4所示的电路为隔离返驰式转换器(isolated flyback converter)与其稳态的电路波形。电路的操作原理如下说明,当电晶体Q1导通时,变压器的初级绕组渐渐地会有初级电流流过,并将能量储存于其中,由于变压器-扼流圈的输入与输出绕组,其极性是相反的,因此二极体被逆向偏压,此时没有能量转移至负载。
当电晶体不导通时,由于磁场的消失导致绕组的极性反向,此时二极体D会被导通,输出电容器C会被充电,负载RL上有IL电流流过。


由于此种隔离组件的动作就像是变压器与扼流圈,因此在返驰式转换器输出部分,就不需要额外的电感器了,但是在实际电路应用中,为了抑制高频的转换杂讯波尖,我们还是会在整流器与输出电容器之间加装小型的电感器。
3.1.1返驰式转换器交换电晶体(The Flyback Converter Switching Transistor)
在返驰式转换器中所使用的转换电晶体,必须考虑二个因素就是电晶体在OFF时的峰值集极电压大小与电晶体转换成ON时的峰值集极电流大小。此峰值集极电压乃电晶体在转换成OFF状态时,所需要承受的电压大小
                                    (3-1)
在此Vin为直流输入电压,δmax为最大工作周期。
因此公式3-1,就是告诉我们选择使用转换电晶体时,为了避免其受损坏,必须考虑的集极电压值大小。因此相对地工作周期就必须保持在低值范围,也就是δmax<0.5,在实际的应用中,大都是取δmax为0.4,如此峰值集极电压就限制在VCE.max≤2.2 Vin,所以非线上的返驰式转换器设计,其电晶体一般我们选择能有800V左右的工作电压即可。
另一项要设计选择的就是电晶体在ON时的集极工作电流,也就是
                    (3-2)
在此IL为变压器-扼流圈的初级峰值电流,n是初级对次级的圈数比。
我们亦可用转换器的输出功率与输入电压,来表示集极的峰值工作电流,其公式导出如下,在扼流圈中能量转移的公式可表示如下式
                  (3-3)
在此η(eta)为转换器的效率。
在变压器-电感器的电压可表示成
                    (3-4)
如果我们假设di=IL,而且1/dt=f /δmax,则公式3-4可重写为
                  (3-5)
或是                                       (3-6)
将公式3-6代入公式3-3中,我们可得到

求解上式可得                                 (3-7)
现在,再将公式3-7代入公式3-2中,就可得到电晶体的工作电流可用输出功率与输入电压来表示
                                        (3-8)
在此假设转换器的效率为0.8(80%),工作周期为δmax=0.4(40%),则公式3-8可简化为
                    (3-9)
3.1.2返驰式转换器变压器--扼流圈(The Flyback Converter Transformer-Choke)
由于返驰式转换器的变压器--扼流圈,其仅在B-H特性曲线的单一方向来做转换运动,因此在设计变压器--扼流圈时,不可设计于饱和工作状态,在第五章我们会有较详细的分析与设计。毫无疑问的所使用的铁心(core),需有较大的体积并且有空气间隙(air gap)。
有效的变压器--扼流圈的体积大小为
            (3-10)
在此 IL.max:由负载电流所决定
μe:铁心材料的相对导磁率(permeability)
Bmax:铁心的最大磁通密度
我们在选择相对导磁率时,必须选择足够大,以避免铁心会有温度升高的情形发生,也由于对铁心与绕线尺寸大小的限制,因此会产生钢损失与铁心损失(copper and core losses)。
3.1.3基本返驰式转换器的变压型式(Variations of the Basic Flyback Converter)
当我们提到基本的返驰式电路时,转换电晶体在转换成不导通(turn-off)状态时,其集极电压必须承受至少二倍的输入电压。因此对商业上使用图3-5的电路,它是由二个电晶体所组成的返驰式转换器电路。此二个电晶体在ON或OFF状态时,会同时一起作用,二极体D1与D2的动作就如定位二极体(clamping diodes)能够限制电晶体的最大集极电压至Vin值,因此在选用电晶体时,就可采用耐集极电压值低的电晶体,但是线路就必须额外使用Q2,D1,D2这三个组件了。


使用返驰式电路的优点就是非常简单,因此对转换式电源供给器来说,它可达到多重输出的目的,此乃隔离组件对所有的输出,其动作状态就如一个共有的扼流圈。因此对每一个输出部份,仅需用到二极体与电容器即可,图3-6,就是一个实际的电路。
3.2隔离顺向式转换器(THE ISOLATED FORWARD CONVERTER)
乍看之下,隔离顺向式转换器(isolated forward converter)的电路与返驰式转换器的电路,似乎有几分相似,但是实际研究它,此二电路之间在原理操作上还是有明显的不同,在图3-7所示,就是基本的顺向式转换器电路,与电路波形。

由于顺向式转换器中所使用的隔离组件,乃是一个真正的变压器,因此为了获取正确有效的能量转移,必须在输出端有电感器,做为次级感应的能量储存组件。而变压器的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primary and secondary windings)有相同之极性,如图中所示的圆圈符号,此电路的操作原理如下:当电晶体Q1于ON的状态时,初级绕组渐渐会有电流流过,并将能量储存于其中,由于变压器次级绕组有相同的极性,此能量就会顺向转移至输出,且同时经由顺向偏压二极体D2,储存于电感器L中,此时的二极体D3为逆向偏压状态。当电晶体Q1转换成OFF状态时,变压器的绕组电压会反向,D2二极体此时就处于偏压的状况,此时飞轮二极体(flywheel diode) D3则为顺向偏压,在输出回路上有导通电流流过,并经由电感器L,将能量传导至负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