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视三种标准的比较
ATSC DVB ISDB
DVB-T DVB-C DVB-S
视频编码方式 MPEG2 MPEG2 MPEG2 MPEG2 MPEG2
音频编码方式 AC-3 MPEG2 MPEG2 MPEG2 MPEG2
复用方式 MPEG2 MPEG2 MPEG2 MPEG2 MPEG2
调用方式 8VSB COFDM QAM QPSK QPSK
带宽(Hz) 6M 8M - - 27M
欧洲DVB-T标准
DVB-T标准采用的大量导频信号插入和保护间隔技术使得系统具有较强的多径反射适应能力,在密集的楼群中也能良好接收,除能够移动接收外,还可建立单频网,适合于信号有屏蔽的山区。另外,欧洲系统还对载波数目、保护间隔长度和调制星座数目等参数进行组合,形成了多种传输模式供使用者选择。但欧洲标准也存在缺陷:①频带损失严重;②即使防止了大量导频信号,对信道估计仍是不足;③在交织深度、抗脉冲噪声干扰及信道编码等方面的性能存在明显不足;④覆盖面较小。
美国ATSC标准
美国于1996年12月24日决定采用以HDTV为基础的ATSC作为美国国家数字电视标准。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决定用9年时间完成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历史性过渡。
ATSC标准具备噪声门限低(接近于14.9dB的理论值)、传输容量大(6MHz带宽传输19.3Mbps)、传输远、覆盖范围广和接收方案易实现等主要技术优势。但是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最主要的是不能有效对付强多径和快速变化的动态多径,造成某些环境中固定接收不稳定以及不支持移动接收。
日本ISDB-T标准
日本于1996年开始启动自主的数字电视标准研发项目,在欧洲COFDM技术的基础上,增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形成ISDB-T地面数字广播传输标准,于1995年7月在日本电气通信技术审议会上通过。2001年,该标准正式被ITU接受为世界第3个数字电视传输国际标准。
频谱分段传输与强化移动接收是日本ISDB-T标准的两个主要特点,是对地面数字电视体系众多参数及相关性能进行客观分析优化组合的结果,但是此标准是日本根据本国具体情况及产业发展战略进行权衡取舍的。在实现系统特定功能的同时也为之付出相应的代价,如频谱分段传输对系统频率分集性能与净载荷率的影响,采取以频谱分段为基础实现不同误码保护率分层传输对系统复杂度的影响,在系统内层采用延时长达数百毫秒交织环节对系统及业务同步响应的影响等。